【中医适宜技术推广】中医适宜技术——拔罐疗法
中 医 适 宜 技 术——拔罐疗法
拔罐是传统中医养生疗法之一,此疗法存在国内的大小医院及大街小巷的美容院养生馆。虽然其操作简单,疗效显著,经现代技术改良后安全性提高,受到很多非医学专业人士青睐,但为了保证安全性及疗效,还是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并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。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及应用拔罐技术,本文简单介绍拔罐疗法相关知识。
一、概念
拔罐疗法,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,借热力或者其它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,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,使局部皮肤充血、瘀血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,又名“火罐气”、“吸筒疗法”,古称“角法”,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。
二、适应证
拔罐疗法具有祛风祛湿、活血止痛、通经活络、解毒泄浊等功效,可用来治疗感冒、头痛、咳嗽、胃脘痛、胁痛、水肿、落枕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腰肌劳损、急性腰扭伤、坐骨神经痛、风湿关节痹痛、痛经、带状疱疹等疾病。
三、禁忌证
拔罐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,如出现下列情况,应禁用或慎用拔罐。
1.严重的心脏病患者。
2.患有出血性疾病者。
3.肿瘤患者。
4.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。
5.妇女经期下腹部、腰骶部不宜拔罐,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禁用拔罐。
6.高热抽搐者。
7.酒醉、过饱、过饥、过劳、过虚者均不宜拔罐。
四、操作方法
1.目前,常用罐的种类有玻璃罐、抽气罐、竹罐、陶罐、易罐等。
2.常见的拔罐方法有留罐、走罐、闪罐、刺络拔罐。应根据不同的病症,不同的拔罐部位,采用不同的拔罐手法。其中操作手法的力度、频率、留罐的时间都有讲究。
(1)留罐:拔罐后,留置一定的时间,一般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5~10分钟,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,夏季及肌肤薄处,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,留罐期间要注意皮肤颜色及病人临床反应,以免损伤皮肤、肌肉、内脏。此法多用于深部软组织损伤、颈肩腰腿痛、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。
(2)走罐:(又称推罐)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、肌肉丰厚的部位,如腰背部、大腿部等,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,罐口要求平滑,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、油膏液体、石蜡等润滑剂,将罐吸上后,以手握住罐底,稍倾斜,即后半边着力,前半边略提起,慢慢向前推动,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往返推移数次,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或充血或瘀血时为止,然后将罐取下。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,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,如背部脊柱两旁、下肢股四头肌处,腰骶部,腹部及肩关节等。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、瘫痪麻木、风湿痹证等病症。
(3)闪罐:将罐快速拔住后,又立即取下,再迅速拔住,如此反复多次地吸拔5-10次,直至皮肤潮红为度。用治风湿痹痛、面瘫、中风后遗症,以及肌肤麻木、肌肉痿弱的病症。
(4)刺络拔罐:即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。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,用皮肤针或三棱针、注射针头或粗毫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,然后将火罐快速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,使之出血,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。一般留置5~10分钟。此法适用实热证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。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、坐骨神经痛、哮喘,以及神经性皮炎、皮肤瘙痒症等。
五、注意事项
1.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,骨骼凹凸不平、毛发较多的部位,火罐易脱落,均不适用。
2.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,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、规范、到位,才能使罐吸附有力。
3.点燃酒精棉球前,应先挤干酒精棉球,防止酒精滴下烫伤皮。
4.拔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,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引起皮肤起水泡,小泡勿需处理,仅敷以消毒纱布,防止擦破即可,水泡较大则用消毒针将液体放出,用消毒纱布包敷,以防感染。
5.面部不宜留罐,若病情需要,应先与患者沟通。
6.家中自行拔罐宜采用抽气罐,火罐易造成灼伤或烫伤,注意留罐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造成皮肤起泡。
六、罐印辨证
对于拔罐留下的颜色形态各异的痕迹,到底代表了什么呢?下面我们来揭示“印记”背后的含义∶
1.罐印紫黑而暗——表示供血不足,行经不畅,多为气滞血淤之象。
2.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——表示寒凝血瘀症。
3.罐印呈散在紫点状,且深浅不一——表示气滞血瘀症。
4.罐印鲜红而艳——表示阴虚,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。
5.罐印红而暗——多表示血脂高,血黏稠度高,且有热邪。
6.罐口部位皮肤发白,触之不温,发冷、发凉,表明多是贫血,虚寒或是风寒较重。
7.罐印表面有皮纹和微痒——表示风邪。
8.罐体内壁有水气—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。
9.罐印出现水泡——说明体内湿气重,如果泡内有血水——是热湿毒的反应;起黄水泡或黄绿泡和脓水及黏稠物、果冻样物———多为有炎症且比较重。
10.感觉拔罐部位疼痛——表示体内有火毒。
11.拔罐后无明显罐斑反应,局部皮肤没有淤血现象,或虽有轻度潮红,但起罐后很快消失,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——一般提示无病或病情轻微。
12.在连续拔罐过程中,罐斑颜色逐渐变浅或减少——说明病情逐渐减轻或病接近痊愈。
13.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,可表现不同的病情。一般认为:鲜血显示病情较轻;黑色或淤块显示淤阻较重;黄水显示湿热证;清水显示寒湿证。
根据以上诊察罐印颜色的变化,结合临床反映的症状,有针对性地拔罐治疗,可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最后给大家介绍感冒的拔罐治疗。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,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,四季均可发生,尤以冬、春季气候骤变时为多,表现为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咳嗽头痛、恶寒发热、全身不适、脉浮为其特征。
治法以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,常用走罐及留罐法。
操作步骤:
1.患者取俯卧位,暴露背部,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匀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。
2.再用闪火法拔罐,将火罐扣在督脉上,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,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,上下往返推罐3~5次。
3.待皮肤潮红,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胱经,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3~5次。
4.最后将火罐留置大椎、风门、肺俞等穴,5~10分钟后起罐,并擦净润滑剂。
提示: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,操作时应注意轻吸,勿刺激过强,皮肤潮红即可。操作完毕后,嘱患者注意覆盖背部,勿使背部受风寒,多饮水,4小时后方可洗澡。
供稿(康复科 周丹)
作者简介:
周丹,主治中医师,硕士研究生,博士在读,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,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,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近10年。
擅长使用针刺、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脑梗塞、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;脊髓损伤、面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;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骨关节炎、肩周炎等疼痛疾病;肥胖症、内分泌失调、月经不调等内科妇科疾病。
天河区中医医院/暨南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
天河区中医医院/暨南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是广州市中医重点学科,广东省中医十三五特色专科建设项目。2017年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建立康复专科医联体,由后者派驻1名主任医师任科主任,长期派驻2名治疗组长参与天河区中医院康复科的日常治疗,加强中西医治疗技术的结合,以二级医院的医疗费用共享三级医院的治疗水平。
天河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分为门诊和住院部两部分,现有医护人员19人,其中主任医师1名,副主任医师1名,主治医师3名,住院医师2名,技师5名,护士8名,其中,硕士生导师1名,硕士研究生学历6名。住院部配备病床23张。
科室主要业务有针灸、推拿、手法复位、艾灸、拔罐、皮肤针、银质针、火针、浮针、温针、小针刀、放血、埋线(减肥)、中药熏蒸、理疗、康复训练、言语、吞咽训练及认知训练,常年开展三伏天灸项目。
可治疗颈肩腰腿痛、骨关节疾病、神经肌肉疾病、月经不调、不孕不育、失眠以及脑梗死、脑出血、脊髓损伤后遗症、老年痴呆以及自闭症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、构音不清、注意力缺陷、多动等疾病。
科室合照
中医传统治疗
现代康复治疗
病房环境
言语认知治疗室
运动治疗室
儿童康复治疗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