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健康】节气养生之清明
清明节(又称踏青节)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。清明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,先民观察到此时气候转暖、草木萌发,适宜春耕播种(《岁时百问》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”)。
清明花信为:一候桐花,二候麦花,三候柳花 。桐花在清明前后盛开,常被喻为美好事物;麦花呈金黄色彩,清香能减轻压力疲劳 ;柳花的枝条和叶子在微风中摇曳,迎接春天。
汉代以前,清明节并无祭祀习俗。唐代将寒食节(禁火冷食)并入清明,形成扫墓祭祖的传统;宋代后,踏青郊游、插柳戴青、放断线风筝等习俗逐渐兴盛,最终演变为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活动的节日。杜牧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成为经典意象。
清明时节,天气多变,人体的肝气较为旺盛,容易出现肝阳上亢、头晕头痛、心烦易怒、耳鸣眼花等不适,饮食上宜食用疏肝清热之品来清泻肝火,疏肝理气,现推荐一款适合清明节气的茶饮:
桑菊明目茶[1]
中药小知识
菊花的传说故事
李时珍与菊花的千年之缘
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验证菊花"清肝明目"之效,曾亲历深山采药。他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"菊本作蘜,从鞠。鞠,穷也。月令九月,菊有黄华。华事至此而穷尽,故谓之蘜。首次提出菊花能"解酒毒",这一发现源于他偶遇一位嗜酒渔夫,后者因长期酗酒目赤肿痛,后以菊花煎汤代茶,旬日痊愈。
文人雅士的"菊花疗愈"
宋代文人苏轼在《仇池笔记》中记载自己头痛时,用菊花枕辅助治疗:"菊枕法:取菊花瓣阴干,收入枕中,久之能清头目,安神。"这种养生智慧至今仍在江浙民间流传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.药膳篇:清明养生药膳[J].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,2022-04-12
[2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20:323-324.
[3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20:310-311.
[4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20:313.
【撰稿】蔡田娟
【审核】何伟珍
【核稿】张嘉林